在中国历史上,很多朝代名字前都会加上方位词,像北宋、南宋金鼎配资,西晋、东晋,这些词不仅标识了地理位置的差异,也通常体现了时间上的先后顺序。最早的这种划分出现在西周和东周之间。
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存在了八百多年的古老王朝,它被分为西周和东周。那为何西周会分裂为东周,又是怎样走向衰亡的呢?
公元前1046年,周朝的建立可谓一场历史大转折。周武王姬发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朝,商朝末代国君商王殷寿自焚而死,周朝正式取而代之。根据传说,周文王在寻找贤才姜子牙时,曾请他指点未来的国运。姜子牙要求文王为他拉车,文王答应了,结果拉了808步,其中前301步稳健有力,后507步则显得蹒跚无力。有人解读为这代表了西周和东周的分界——前301步象征西周的鼎盛,后507步则预示了东周的衰退。
展开剩余76%西周的灭亡并非一蹴而就,历史上普遍认为“平王东迁”是两周划分的标志。公元前770年,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洛邑(今洛阳),这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,而此前的则为西周。
周平王为何要将都城迁移呢?原因并不复杂,西周的都城镐京已经不安全了。故事中的“烽火戏诸侯”大家可能都听过。周幽王宠爱褒姒,废除了太子宜臼,激怒了诸侯。公元前771年,申侯联合犬戎大军攻入镐京,攻破了西周的都城,杀死了周幽王和新太子伯服,西周至此灭亡。这是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,但其中更深层的原因,可能与周朝的“宗法制度”密切相关。
宗法制度是西周立国的根本,它强调以家族为单位金鼎配资,血统为纽带,实行嫡长子继承制,确保权力的传承有序。然而,周幽王在宠爱褒姒后,不顾宗法规定废立太子,导致了权力继承的混乱。为了维持嫡长子继承制的稳定,申侯的反叛也变得不可避免。实际上,这并非周天子第一次违背宗法。早在公元前910年,周懿王去世后,其懦弱的太子被其兄弟辟方篡位,改立为周孝王,造成了大宗与小宗之间的矛盾。这种权力继承上的混乱,逐渐削弱了西周的根基。
西周灭亡的第二大原因是诸侯的叛乱。周朝实行封建制,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,这一制度本意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,但随着时间推移,地方诸侯逐渐强大,势力范围不断扩张。周昭王时期,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矛盾愈加加剧,周天子的权威逐步被削弱。昭王南征楚国失败身亡,穆王时期也因征战过度而耗尽国力,导致了中央权力的进一步衰退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西周末期,诸侯国实力逐渐增强,而周天子的统治力不断下降。公元前841年,镐京发生“国人暴动”,周厉王逃亡,周天子进一步失去控制。即使周宣王试图恢复周朝的盛况,也因连年旱灾和诸侯的强大而未能奏效,直到周幽王即位后,爆发了申侯的叛乱,西周最终灭亡。
西周的灭亡并非偶然,它是中国封建体制和宗法制度逐步衰退的过程。西周遵循的是“礼乐征伐出于天子”的理念,而东周则开始转变为“礼乐征伐出于诸侯”,这标志着封建制度的衰落,最终由秦朝的郡县制所取代,宗法制度也逐步被法制所替代。
因此,西周的灭亡,既是历史的必然,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宗法封建向集权法治转变的关键一步。它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终结,更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一次重要的历史过渡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八策略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